首页>学术交流

北京大学著名遥感专家马蔼乃教授重点实验室讲座

作者:许允飞来源:发布时间:2013-06-18
        2013年6月5日、6月6日,北京大学著名遥感专家马蔼乃教授受环境健康遥感室主任曹春香研究员邀请来我实验室讲座,马教授为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师生就“遥感信息模型”、“天地人机信息一体化系统网络”两个主题展开了生动、详细的讲解。

  马蔼乃教授1936年生于上海,1955年考入北大地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0年开始进行水文与地貌的跨学科研究;1975年研究遥感信息,开始进行数学、物理、地理的跨学科研究;1990年研究人地系统,开始进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1984年7月出版《遥感概论》,该书较系统地论述了遥感技术成像原理与遥感信息解译原理,是我国遥感领域早期较有影响的著作,被多所高校选为教材使用。之后出版《遥感信息模型》、《河流动力地貌学》(合作)、《长江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丛书》(责任主编)、《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中国泥石流研究》(合作)等多部著作,参加编著10余部。2005年出版《地理科学导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科学”》。自1988年起,马蔼乃教授先后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北京市教育成果二等奖等多种奖项。参加国际会议10余次,前后共发表中英文论文90余篇。

  “遥感信息模型”由马蔼乃教授于1993年提出,该理论以地理现象本身的特征为出发点,综合运用了遥感、遥测、卫星通讯、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通过地理知识定量化掌握地理规律。遥感信息模型是由理论地理上升为地理系统工程的“桥梁”,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马教授提出的另一重要理论"天地人机信息一体化系统网络"立足于当代空间科学与航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网络技术、地理科学与信息技术基础上,从技术层面上连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同时与科学巨匠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谋而合。以这两个理论为延伸不断发展,马蔼乃教授始终站在地理学科发展的前沿,高瞻远瞩,为地学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通过对马蔼乃教授讲座的学习,同学们更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在整个遥感乃至地学领域中所处的位置,进而深刻理解到知识的相互贯通性:不论是自然科学内部还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这种知识贯通性都是无处不在的,目前的交叉学科研究也正体现了这一点。

  此外同学们也从马教授身上学到了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精神。创新是继承和发展的辩证统一,继承是扬弃的过程,发展是打破常规,实质的创新过程。马蔼乃教授在遥感信息模型中首次提出了地理形似准则,首次实现了辩证逻辑的计算,首次建立了复杂性方程,这些创新是马蔼乃教授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原有理论而提出的。

  在讲座的最后,马蔼乃教授告诫同学们做科研不能仅浮于表面,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任何事物都有表面和本质两个方面,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不仅可以锻炼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马蔼乃教授从地理现象本身的特征出发,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水到渠成的建立了地理遥感信息模型。正是因为马蔼乃教授从根本上研究地理现象,不浮于表面,才可能真正建立地理学本身的模型。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