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研动态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5年度报告正式发布

作者:吴俊君来源:发布时间:2016-07-08
        2016年6月6日,科技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5年度报告,媒体和行业内外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给予报道。本年度发布的《“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和《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两个报告,由国家遥感中心牵头、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助组织国内相关优势单位协作完成,实验室柳钦火研究员和吴炳方研究员分别担任编写组组长。

  “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遥感监测报告,是首次针对该区域发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综合报告,监测区域覆盖“一带一路”区域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蒙古和俄罗斯区(蒙俄区)、东南亚区、南亚区、中亚区、西亚区、欧洲区、非洲东部和北部区(非洲东北部区)7个陆上区域,以及中国东部海域、南海、孟加拉湾、阿拉伯海、波斯湾、黑海和波罗的海等12个海域。陆域监测面积为5600万km2,海域监测面积为2242万km2,分别占全球陆地和海域面积的37.6%和6.2%。通过对2000-2015年期间的风云卫星(FY)、海洋卫星(HY)、环境卫星(HJ)、高分卫星(GF)、陆地卫星(Landsat)和地球观测系统(EOS)Terra/Aqua卫星等多源、多时空尺度遥感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和模型运算,形成了土地覆盖、植被生长状态与生物量、辐射收支与水热通量、农情、海岸线、海表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海水透明度、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等31种遥感数据产品。与现有同类产品相比,具有时空分辨率更高、时空连续性更好、空间覆盖更完整、国产卫星使用率和精度更高等优势,可以更好的反映陆地表面参量的变化特征。基于上述遥感数据产品,对“一带一路”陆域和海域生态环境、典型经济走廊与交通运输通道、重要节点城市和港口开展了遥感综合分析,旨在对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厘清生态脆弱区、环境质量退化区,获取生态环境要素动态变化,为科学认知生态环境本底和评价生态环境影响提供科技支撑。

   

  一带一路示意图

附件下载